中投创展任威 | 数字劳动力的企业级规划和路径建议

近日,中投创展联合创始人任威作为特邀嘉宾,出席了由RPA中国主办的《规模化数字劳动力运营与管理-企业CoE卓越中心建设线上研讨会》,以《数字劳动力的企业级规划和路径建议》为主题,详细讲解了企业如何从顶层管理和执行层两个维度解决部署RPA的难题与瓶颈,并分享了中投创展基于业务与技术双轮驱动的RPA成功建设经验

 

中投创展创立于2014年,总部位于北京,并在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武汉、大连等地设有分公司。团队合伙人来自四大会计事务所以及大型上市公司技术总监,拥有丰富的大型项目落地经验以及技术沉淀。市场渠道已覆盖全国多个核心城市,并配备了顶级服务团队与渠道合作伙伴。目前已有近百名各类RPA产品的高级开发认证专家服务全国客户。

 

中投创展秉承专业的业务+技术创新精神,已服务了金融、物流、通信、科技、零售、地产等全球五百强和大型集团客户,超过2000个以上的项目服务经验,并获得了客户一致好评。

 

回顾中国RPA赛道发展历史,任威认为,2015—2016年是国内RPA初步探索阶段,德勤等大型咨询机构开始搭建服务体系,国内少数厂商也开始布局;从2017年开始,国外知名RPA厂商陆续进入中国市场,例如BP、UiPath、AA等全球知名厂商;2019年,RPA驶入快车道,国内外众多大型厂商纷纷入局推出相应的产品并开始将RPA与AI相结合使用,陆续推出智能自动化产品;2021年至今,企业开始关注大规模部署,从顶层视角审视RPA的商业价值。

 

 

任威表示,目前大型企业正在探索规模化部署RPA,但在执行层面经常会进入诸多误区,以及来自各个维度的挑战。例如,将RPA视为实现短期目标的工具;忽略IT部门的参与;流程选择的标准不清晰;缺少推广思路和能力;管理层参与不足;对大型IT布局、支持借鉴经验不足;规模化路线图及项目计划保障不足等众多难点。

 

解决这些难题与挑战,需要从管理层执行层两个维度入手。一方面,顶层设计需要做好3—5年的部署计划,包括资金支持、资源分配、上下游衔接、协同部署等,从而推动整个规模化部署进程。另一方面,执行层需要IT、业务以及CoE三大部门联合执行,其中CoE为整体工作执行中心,业务和IT则围绕CoE开展工作与沟通,从前期的自动化需求分析,自动化业务流程识别,到开发与运维,再到后期的维护与功能迭代,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自动化支撑,确保RPA项目快速推进。

 

经过多年大型RPA项目洗礼与技术沉淀,中投创展总结了一套较佳实践的方法论。具体而言,可以分为业务驱动技术驱动两大块。业务驱动是以CoE为核心,搭建整个RPA运营体系;技术驱动则需要搭建完整的自动化业务管治,以及自动化生命周期管理平台辅助项目落地,包括业务管控平台,绩效展示板块,应用组件的拓展,AI创新技术的加持,业务流程挖掘等创新智能技术的引入。

 

业务驱动CoE层面,主要表现为对自动化业务需求的管理,自动化流程质量的把控、整个机器人体系的治理、效能的分析,运维模型搭建等。同时完善的变革管理和沟通机制,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点之一。

 

技术体系搭建方面,要有整体的技术规划。从前端的需求梳理,流程挖掘能力到具体的开发和设计。为了匹配执行部门的需求,选择什么样的RPA开发工具和平台,自动化流程引擎的选择,如何做好技术闭环测试提升项目交付效率,都是技术层面需要考虑的重点。而应用和效能评估是RPA项目上线稳定运行之后需要关注的。

 

任威表示,从多年RPA服务经验来看,很多大型企业已实现多品牌RPA平台的引入,跨平台引入和统一管理已成为硬性需求。比如在RPA安全和业务权限管理方面,通常会按流程划分权限,按部门划分权限,包括文件数据的管理、密码证书的管理,密钥的管理等,在此基础上形成多产品的统一调度管控和集成。

 

行为数据采集和效能分析,则主要是对RPA机器人和业务层面自动化的流程,进行快速准确的效能评估。例如,整个自动化流程是否健康,机器人的使用率是否能达到预期ROI,自动化流程是否经常出现异常,是否快速进行异常反馈等。

 

  

对于RPA未来的发展,任威认为,RPA将在全球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,从市场表现和用户需求来看也确实如此。在技术创新方面,RPA会与更多优秀、智能的技术进行深入融合,以降低使用门槛和提升效率。例如,RPA与低代码的融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没有编程背景的业务人员通过可视化拖拽方式也能快速上手RPA,设计出自己想要的自动化业务流程。企业在执行大规模RPA项目落地时,需要结合自身业务情况与战略发展计划,做出正确的选择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RPA中国 | RPA全球生态 | 数字化劳动力 | RPA新闻 | 推动中国RPA生态发展 | 流 > 中投创展任威 | 数字劳动力的企业级规划和路径建议

本文来自RPA中国